【性味】辛苦,寒。
《唐本草》:"味辛苦,冷,有毒。"
《日華子本草》:"無(wú)毒。"
【歸經(jīng)】入肺、胃經(jīng)。
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入足少陰。"
《本草求真》:"專入肺。"
【功用主治】行氣,解毒,消腫。治胸腹脹痛,痧癥,腸炎下痢,高血壓,疝氣,蛇咬毒,癰腫,疔瘡,皮膚瘙癢或濕爛。
【名家論述】
《唐本草》:"主積聚。諸毒熱腫、蛇毒,水摩為泥封之,日三、四;療疔腫大效。"
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血?dú)狻?
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治氣下膈,止刺痛。"
《綱目》:"利大腸。治頭風(fēng)、瘙癢、禿瘡。"
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治癰腫,痰結(jié)、氣凝諸痛。"
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治擊傷,解毒。"
《會(huì)約醫(yī)鏡》:"能散氣,故疝家必需。"
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:"清火毒,通滯氣。"
《草木便方》:"發(fā)表,除風(fēng)。(治)風(fēng)濕癱瘓,腰腳疼痛,跌打損傷。"
《分類草藥性》:"消飽脹,涂瘡毒。"
《南京民間藥草》:"治腹痛、胃氣痛。"
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"治腹痛,水瀉,魚鰍癥。"
第1步胸脅、脘腹疼痛
本品辛行苦泄,主入肝胃經(jīng),能行氣疏肝,和中止痛。治療肝胃氣滯的胸脅脹痛,脘腹疼痛,單味服用即有效,或與香附、川楝子、佛手等同用。
第2步瀉痢腹痛
本品苦寒,清熱解毒辟穢,味辛行氣止痛。可取鮮品搗汁服或干品研末服,或與葛根、黃連、木香等配伍,用治夏令飲食不潔,暑濕內(nèi)阻所致瀉痢腹痛。
第3步疔瘡腫毒,皮膚濕瘡,毒蛇咬傷
本品苦寒,有清熱燥濕,解毒消腫之功。治疔瘡腫毒,可單味研末,水蜜調(diào)敷,或以鮮品搗敷;若治皮膚濕瘡,可取本品煎水外洗,并研末外撒,或配伍明礬、五倍子、爐甘石等;治毒蛇咬傷,則每與白芷配伍,內(nèi)服并外用,或與穿心蓮、蚤休等同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