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(xiàn)在雖然西醫(yī)和西藥比較普遍,但是很多時候人們還是認為要吃中藥病才能好,這是因為中藥能夠治本。紫菀就是中藥的一種,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紫菀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吧。
紫菀的簡介
【名稱】:紫菀
【別名】:青菀,紫蒨,返魂草根、夜牽牛,紫菀茸
【藥材類別】:根莖類
【性味】:味苦;辛;性溫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味苦,溫。
②《藥性論》:味苦,平。
③《別錄》:辛,無毒。
④《本草通玄》:辛甘,微溫。
【歸經(jīng)】:歸肺經(jīng)。
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心、肺二經(jīng)。
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入手太陰,兼入足陽明。
【入藥部分】: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和根莖。
【產(chǎn)地和分布】:生于低山陰披濕地、山頂和低山草地及沼澤地。分布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河北等地。河北、安徽等地有栽培。主產(chǎn)河北、安徽等地。
【形態(tài)特征】:紫菀 多年生草本,高40-150cm。莖直立,通常不分,粗壯,有疏糙毛。根莖短,必生多數(shù)須根?;~花期枯萎、脫落,長圓狀或橢圓狀匙形,長 20-50cm,寬3-13cm,基部下延;莖生葉互生,無柄;葉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,長18-35cm,基部下延;莖生葉互生,無柄;葉片橢圓形或披針形,長18-35cm,寬5-10cm,中脈粗壯,有6-10對羽狀側(cè)脈。頭花序多數(shù),直徑2.5-4.5cm,排列成復傘房狀;決苞半球形,寬 10-25mm,總苞片3層,外層漸短,全部或上部草質(zhì),先端尖或圓形,邊緣寬膜質(zhì),紫紅色;花序邊緣為舌狀花,約20多個,藍紫色,舌片先端3齒裂,花柱,柱頭2分叉;中央有多數(shù)筒狀花,兩性,黃色,先端5齒裂;雄蕊5;柱頭2分叉。瘦果倒卵狀長圓形,扁平,紫褐色,長2.5-3mm,兩面各有1脈或少有3脈,上部具短伏毛,冠毛污白色或帶紅色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0月。
紫菀的功效與作用
潤肺下氣;化痰止咳。主咳嗽;肺虛勞嗽;肺痿肺癰;咳吐膿血;小便不利。用于痰多喘咳,新久咳嗽,勞嗽咳血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主咳逆上氣,胸中寒熱結(jié)氣,去蠱毒、痿蹷,安五藏。
②《藥性論》:補虛下氣,治胸脅逆氣,勞氣虛熱。
③《別錄》:療咳唾膿血,止喘悸,五勞體虛,補不足,小兒驚癇。
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調(diào)中及肺痿吐血,消痰止咳。
⑤《唐本草》:治氣喘,陰痿。
⑥《本草從新》:專治血痰,為血勞圣藥。又能通利小腸。
⑦《本草衍義》:益肺氣。
⑧王好古:主息賁。
⑨寧原《食鑒本草》:主肺經(jīng)虛熱,開喉痹,取惡涎。
⑩《本草再新》:潤肺下氣,寒痰及虛喘者宜之。
紫菀的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煎湯,4.5-10g;或入丸、散。
紫菀的附方
①治久咳不瘥:紫菀(去蘆頭)、款冬花各一兩,百部半兩。三物搗羅為散,每服三錢匕,生姜三片,烏梅一個,同煎湯調(diào)下,食后、欲臥各一服。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
②治傷寒后肺痿勞嗽,唾膿血腥臭,連連不止,漸將羸瘦:紫菀一兩,桔梗一兩半(去蘆頭),天門冬一兩(去心),貝母一兩(煨令微黃),百合三分,知母三分,生干地黃一兩半。上藥搗篩為散,每服四錢,以水一中盞,煎至六分,去滓,溫服。(《圣惠方》紫菀散)
③治小兒咳逆上氣,喉中有聲,不通利:紫菀一兩,杏仁(去皮尖)、細辛、款冬花各一分。上四味,搗羅為散,二三歲兒,每服半錢匕,米飲調(diào)下,日三,更量大小加減。(《圣濟總錄》紫菀散)
④治妊娠咳嗽不止,胎動不安:紫菀一兩,桔梗半兩,甘草、杏仁、桑白皮各二錢半,天門冬一兩。上細切,每服三錢。竹茹一塊,水煎,去滓,入蜜半匙,再煎二沸,溫服。(《傷寒保命集》紫菀湯)
擴展閱讀:注意事項
有實熱者忌服。
①《本草正》:勞傷肺腎、水虧金燥而咳喘者非所宜。
②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款冬為使。惡天雄、瞿麥、雷丸、遠志。畏茵陳蒿。
③《唐本草》:惡蒿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