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基督教中,馬鞭草被視為是神圣的花,經(jīng)常被用來裝飾在宗教意識(shí)的祭壇上。但是作為一種中藥,馬鞭草的作用是非常大的,對于很多的疾病都有一定的療效,那么馬鞭草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呢?
馬鞭草的簡介
【名稱】:馬鞭草
【別名】:馬鞭梢、白馬鞭、瘧馬鞭、府積草、酒藥草、龍芽草、鐵掃把
【藥材類別】:全草類
【性味】:苦;辛;微寒。
①《藥性論》:味苦,有毒。
②《蜀本草》:味苦,微寒,無毒。
⑧《日華子本草,:味辛,涼,無毒。
④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味甘苦,微寒,有小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:入肝、脾經(jīng)。
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肝、脾二經(jīng)。
②《得配本草》:入手陽明、足厥陰經(jīng)血分。
③《本草再新》:入肝、腎二經(jīng)。
【入藥部分】:馬鞭草的全草。
【產(chǎn)地和分布】:
生于山坡、路邊、溪旁或林邊。主要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及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新疆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。
【形態(tài)特征】:
馬鞭草,多年生草本,植株高30-120cm。莖四方形,節(jié)及枝上有硬毛。葉對生;葉片卵圓形、倒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,長2-8cm,寬1-5cm,基生葉的邊緣通常有粗鋸齒及缺刻;莖生葉多為3深裂,裂片邊緣有不整齊鋸齒,兩面均被硬毛。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,細(xì)弱,長可達(dá)25cm;花小,初密集,結(jié)果時(shí)疏離;每花具1苞片,有粗毛;花萼管狀,膜質(zhì),有5棱,具5齒;花冠淡紫色至藍(lán)色,花冠管直或彎,先端5裂,裂片長圓形;雄蕊4,著生于花冠管的中部,花絲短。果長圓形,長約2mm,包于宿萼內(nèi),成熟后4瓣裂?;ㄆ?-8月,果期7-9月。
馬鞭草的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,鮮品30-6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煎水洗。
馬鞭草的功效與作用
清熱解毒;活血通經(jīng);利水消腫;截瘧。主感冒發(fā)熱;咽喉腫痛;牙齦腫痛;黃疸;痢疾;血瘀經(jīng)閉;痛經(jīng);癥瘕;水腫;小便不利;瘧疾;癰瘡腫毒;跌打損傷。用于癥瘕積聚,經(jīng)閉痛經(jīng),瘧疾,喉痹,癰腫,水腫,熱淋。
①《別錄》:主下部匿瘡。
②《本草拾遺》:主癥癖血瘕,久瘧,破血。作煎如糖,酒服。
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通月經(jīng),治婦人血?dú)舛敲?,月候不勻?/p>
④《本草衍義補(bǔ)遺》:治金瘡,行血,活血。
⑤《綱目》:搗涂癰腫及蠼螋尿瘡,男子陰腫。
⑥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活血通經(jīng)。能去膿毒,洗痔瘡毒,退上部火,理跌打。
⑦《分類草藥性》:去小便血淋腫痛。
⑧《天寶本草》:利小便,平肝瀉火。治赤瘡,火眼。
⑨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:根用于赤白痢疾,慢性瘧疾,水腫,膨脹等。并有瀉下作用。
馬鞭草的附方
①治傷風(fēng)感冒、流感:鮮馬鞭草一兩五錢,羌活五錢,青蒿一兩。上藥煎湯二小碗,一日二次分服,連服二至三天。咽痛加鮮桔梗五錢。(《江蘇驗(yàn)方草藥選編》)
②治卒大腹水病:鼠尾草、馬鞭草各十斤。水一石,煮取五斗,去滓更煎,以粉和為丸服,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:五丸。禁肥肉,生冷勿食。(《補(bǔ)缺肘后方》)
③治鼓脹煩渴,身干黑瘦:馬鞭草細(xì)銼,曝干,勿見火。以酒或水同煮,至味出,去滓,溫服。(《衛(wèi)生易簡方》)
④治痢疾:馬鞭草二兩,土牛膝五錢。將兩藥洗凈,水煎服。每天一劑,一般服二至五劑。(《全展選編·傳染病》)
⑤破腹中惡血,殺蟲:馬鞭草,生搗,水煮去滓,煎如飴,空心酒服一匕。(《藥性論》)
⑥治婦人月水滯澀不通,結(jié)成癥塊,腹肋脹大欲死:馬鞭草根苗五斤,細(xì)銼,以水五斗,煎至一斗,去滓,別于凈器中熬成煎。每于食前,以溫酒調(diào)下半匙。(《圣惠方》)
擴(kuò)展閱讀:注意事項(xiàng)
孕婦慎服。
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病人雖有濕熱血熱證,脾陰虛而胃氣弱者勿服。
②《本草從新》:瘡證久而虛者,斟酌用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