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烏頭始載于《神農本草經》,為毛茛科烏頭屬植物烏頭(栽培品)AconitumcarmichaeliDebx.的母根。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叢中。分布于遼寧南部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山東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北部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陜西、甘肅。主要栽培于四川。湖北、湖南、云南、陜西等地也有栽培。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,除去地上部分莖葉,摘下子根(即附子),取母根(即川烏頭),曬干。古代對川烏頭的炮制方法繁多,可分為浸泡等水處理,烘、焙、煨、炮等干熱處理和蒸、煮等濕熱處理三種類型,三類方法皆能達到去毒目的?,F今主要用蒸、煮的方法。煮或蒸制:取川烏頭,大小個分開,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,取出,置鍋內,加水煮沸4~6h或置蒸籠內蒸6~8h,至取大個及實心者切開內無白心,口嘗微有麻舌感時,取出,晾至六成干,切厚片,干燥。
藥性與功效主治:辛、苦,熱,大毒。歸心、肝、脾、腎經。功用祛風除濕,溫經,散寒止痛。主治風寒濕痹,肢體麻木,半身不遂,頭風頭痛,心腹冷痛,寒疝作痛,跌打瘀痛,陰疽腫毒。并可用于麻醉止痛。
用法:內服煎湯,3~9g;或研末,1~2g;或入丸、散。內服須炮制后用;入湯劑應先煎1~2小時,以減低其毒性。外用:研末撒或調敷。陰虛陽盛,熱證疼痛及孕婦禁服。反半夏、栝樓、天花粉、川貝母、浙貝母、白蘞、白及。酒浸、酒煎服,易致中毒,應慎服。
藥理研究證實,川烏頭具有抗炎鎮(zhèn)痛、降血壓、抗癌等作用。治療一些關節(jié)疼痛的中成藥如關節(jié)炎丸、小活絡丸、風濕痹痛膏等均含有川烏頭。
川烏頭毒性較大,由烏頭堿類生物堿引起。烏頭堿口服0.2mg可引致中毒,致死量為3~4mg。中毒癥狀主要以神經系統(tǒng)、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和消化系統(tǒng)的表現為主。烏頭堿對心臟毒性較大。經過炮制,烏頭堿類生物堿含量大大降低,毒性也明顯降低。合理的配伍,可明顯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應。中毒癥狀:口腔灼熱,發(fā)麻(從指頭開始漸達全身),流涎,惡心,可能嘔吐,疲倦,呼吸困難,瞳孔散大,脈搏不規(guī)則(弱而緩),皮膚冷而黏,面色發(fā)白,可能突然死亡。
預防川烏頭中毒要做到兩個方面,一是規(guī)范炮制,內服不用生品;二是嚴格控制劑量,入煎劑最好先煎,并以口嘗無麻辣感為度。三是內服一定要對證,風寒濕痹者用此,如濕熱痹證忌用。如出現烏頭中毒癥狀應當及時搶救。中藥解毒,可將甘草、干姜與川烏頭同煮,能降低其毒性。若出現中毒現象,也可用干姜、甘草解之。同時,蘿卜、銀花、綠豆、生姜、黃芪、黑豆等均有解川烏頭之毒作用。如出現中毒反應,應立即停藥,輕者可用生姜、甘草各15g或綠豆12g,甘草6g,水煎服,或甘草、黃連各6g,水牛角5g,水煎沖服。
特別要提醒的是:現常用人用烏頭浸酒服,用來治療關節(jié)疼痛病癥。但這不是保健品,不可隨意服用,只適合于風寒濕引起的關節(jié)疼痛,不可長期服用,且用量要小。
另有“草烏頭”,功效與中毒與川烏頭相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