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 手機看

分享

頸動脈狹窄超聲診斷標準

參與醫(yī)生

華北石油管理局總醫(yī)院 張計華 主任醫(yī)師
超聲診斷頸動脈狹窄可靠性比較高,僅次于血管造影,頸動脈結構分為內膜、中膜和外膜,外膜很少發(fā)生病變,病變主要發(fā)生在內膜和中膜。內膜和中膜正常情況下<1mm,如果內膜處于1.0-1.4mm之間,診斷為內膜增厚,如果中膜厚度>1.5mm,診斷為斑塊。如果斑塊堵塞體積比較大,會引起頸動脈狹窄。 原來是通過面積診斷頸動脈狹窄程度,現(xiàn)在中華超聲醫(yī)學分會已經更正為根據(jù)血流速度分為四級,一級是<50%,收縮期血流速度<125cm/s,舒張期血流速度<40cm/s;二級是指>50%,<70%,但收縮期血流速度是>125cm/s,<230cm/s,舒張期血流速度是>40cm/s,<100cm/s;三級是指>70%,<99%,收縮期血流速度>230cm/s,舒張期血流速度>100cm/s;四級是管腔狹窄達99%,幾乎沒有血流信號,接近于閉塞。如果沒有完全閉塞或者>70%,就要采取臨床干預,可以通過放支架或者內膜剝脫,改善頸動脈的血液循環(huán)情況。
相關視頻